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01 21:45:50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悬念叠起,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循环)的能力,更适合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之在学生心中栽培下创造的“小苗”。因此,我在教学《跳水》一文时,紧扣“问”字,问在课前,问在课上,问在课后。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问在课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犹为重要。”因而在学习课文之前,应该有意识将学生带进课文中,让他们在学习前生疑、思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进一步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1、结合课前预习问 ①读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 ②哪些句子反映小孩子处境的危险?

2、启用图书资料问 ①列夫托尔斯泰是谁,他还写过哪些文章? ②你知道哪些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在课上。课堂是学习课文的主阵地。无任是教师的导问,学生的质疑,都应建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力求每一处的导问、质疑都能恰到好处。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在探索过程中领会了真知。

1、从课题处问 ①谁跳水了,为什么跳水? ②怎样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下去了吗?

2、从文章的思路入手问(不零敲碎打) 抓住文章思路,挖掘课堂中的“问”,有利于学生顺藤摸瓜,把握课文的思想和内容,了解作者行文节局方面的特点。 ①孩子为什么会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②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3、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问(不平均使用力量) 文中的重难点是“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的发展和变化。” ①你能各用一个词归纳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的关系吗?

4、从学生的知识实际问(设计坡度) 如“我们要向船长学习什么?”比较直接,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从知识实际出发,设计坡度。 ①船长干什么了,他怎么会想到的? ②他碰到事情怎么做的? ③我们应该向船长学习什么? 5、从学生质疑能力角度问。 ①“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不是矛盾吗?

三、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问在课后。教育是一把值得人们警惕的双刃剑: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堂的内外必须着眼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于学生首次获得的过程或独立做好的,应该被认为是创新,应该给予鼓励。)教学的全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组内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后来同组的徐老师先在一班讲了这课,她在讲课中让学生先找描写洪水大的句子然后再理解老汉的言行,朗读课文。听课后我想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另外我还要找到课文中可以朗读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既要读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我设计了师生对读对话(7—13段)、换词读(把小伙子一词换成儿子14—23段)。做完这些后我多少做到心中有些底了。

可是自己在备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疑问。对于文章的结构,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惊感叹的效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课文中以及关于洪水的小录像片什么时候用最好都还没有想的很明白。课上,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总之,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课的根本。自己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

社会时代在变,教学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小学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教学反思。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 ……此处隐藏9016个字……教学反思14

时光如梭,转眼一学期又结束了。一年级的孩子们,知识在增长的同时,能力也提高了许多。一张小小的试卷不仅展示着孩子们的收获,也承载着老师和家长的期盼。本学期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总体而言,知识覆盖面较广,信息量大,贴近学生生活,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检测了运用的能力。题量适中,难易适度。

一、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题目难度不算很大,学生感觉与平时训练相差不大。学生成绩比较理想。及格率100%,优秀率83.67%以上。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层面和内容很多,知识点也分布到方方面面。本次试卷从汉语拼音、同音字、近义词、反义词、词语的搭配、句子的补充运用、积累等对一年级的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查。试题以教材为载体,立足基础,适当增加难度,增大容量,体现出综合性。属中等难度。

二、试题分析

1、第一题考查了8个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学生几乎没有失分,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对字词教学强化训练,多指导、多检测、多纠正、多比较。

2、第二题,用圈圈出正确的字。李纹、赵烨炎、李奇把“来(巴吧)”圈错而各失去1分。

3、第三题是“我会变。加一笔,看看变成什么字,再写下来”。李纹,赵烨炎、郭祥福、杨帆、没弄清题意,组成了词语而失去7、8分。可见在以后的审题上还得下大功夫。

4、第四题是“我会组词。”有三个小题。1小题字宝宝连线,就李纹一人失去5分,其余同学全得了满分。2小题比一比,再组词。李纹、贺田玉各失去1分。3小题写“马、火、衣”的笔顺,赵烨炎、李鼎威各失去4分,这在平时没少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笔顺这方面的指导。

5、第五题考查反义词的积累。学困生一时不知道“丑”的反义词是什么。积累应加强。

6、第六题是连线题,得分率是100%。

7、第七题是我会照样子写词语。李纹、赵烨炎、范晋瑜没弄清题意而在“一个个”后面续写了句子,这几人失去7、8分,造成本次考试中严重的失分。本题中的“雪白雪白”属本试题的一大难点,大多孩子写不出来同样的词语而被扣分。

8、第八题是填合适的字,确切地进行词语搭配理解字义。在填写的过程中,得分率100%。教师平时要把握好识字关,既要鼓励多识字,培养识字兴趣,也要引导学生正确识字,正确运用。

9、第九题是把句子补充完整。“()像()。”“()吗?”有几个学生补充不当而失1、2分。在阅读训练上要下大力气。

10、看图写话

习作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学生作文试卷来看,学生能很好地把握图意。但学生还没有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在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上出错较多。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低段写话教学有待加强。

三、分析总结

1、从这次检测中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没审清题意就胡写一起。在审题方面也需要多加培养。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整改:一是要加强平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二是要抓好家庭作业的质量和完成量。三是及时查漏补缺,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四是加强积累运用。五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语文的世界是广阔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势在必行的。问题虽然存在很多,可喜的是我们已自上而下认识了阅读的重要性。并在努力的实践中,摸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方法,使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我们会结合试卷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

谈到教育案例,总有一些人不屑一顾。在他们眼里,那不过是“小儿科”、“下里巴人”,充其量是“通俗唱法”,难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蕴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则则鲜活的教育案例,凝结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慧睿智、文化底蕴、教育情感,更凝结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及敬业奉献的精神。不仅如此,案例(教育故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方法,日益受到教育界领导和同仁们的极大关注,围绕教育故事展开的活动亦日益增多。据此,本文拟从操作的层面上对案例的内涵、结构、价值及其撰写分别进行阐述,以进一步加强对案例的认识,提升“案例活动”(以案例为中心展开的活动)的水平,进一步彰显教育案例所特有的魅力,让教育案例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绽放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简单地说,教育案例就是以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为素材,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体现新时期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典型的记叙性短文(教育故事)。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讲,指向一个中心事件和人物。具体说,一个案例往往指的是一件事,也可以说,是个教育故事。

(二)从案例的形成过程看,是精心提炼的过程。

(三)从案例的内容讲,应体现教师专业化素养。

专业化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其中,专业精神是灵魂,专业理念是核心,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保证。而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

(四)从案例的主要特征讲,典型是案例的生命。

案例的典型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是从案例的内涵看,典型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感人至深。

第二、是教师处理解决问题的典型(主要指教育机智)和教育效果的典型。

(五)从案例题材看,是一片精彩的记叙性短文。也可以说是一则教育故事。

二、教育案例的结构、分类、特征

(一)案例的结构

案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案题、案情、案析。

第一、案题。案题即案例的题目,好的题目能点亮读者的眼睛。案例既然是记叙性短文,它的题目就应该鲜明、生动、形象,不应该是论述式、说理式的题目。

第二、案情。即案例的来龙去脉,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其结果。如果说案题是案例的眼睛,案情则是案例的主体部分,也是整个案例最具魅力的部分。

第三、案析。案析即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地讲,就是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对案例进行分析。案析一要有针对性,二要论点鲜明,三要升华到理论的层面上,文字一般在200—300字左右。

(二)案例的分类。案例可以从四个角度去分:

第一,从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分: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还有成功和失败相结合的。

第二、从案例的内容分:可分为教育案例、教学案例、管理案例等。

第三、从案例的写作方法分:有总结法和设计法。所谓总结法,是指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回顾,提炼而成的案例;所谓设计法,是指通过先行设计,然后实践而形成的案例。

第四、从案例的性质分:一是矫正性案例,即从问题出发,着眼于解决问题;二是发展式案例,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三)特征。一般来说,有三个特征。即真实性、典范性、情境性。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英语教学反思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