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1 23:36:55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逍遥游》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逍遥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说理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在学习前一篇课文《与妻书》时,谈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而抛家舍业。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近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庄子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衰败,沦落为社会底层,他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第一, 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第二, 家境贫困,生活艰苦,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王以厚币礼聘他为丞相,他拒绝不就﹙可见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骜不驯,怪不得文学人士说“庄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学生,不过,他一生寂寞,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经常往复辩论,而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因为唐玄宗天宝元年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一书,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马叙伦曾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逍遥游》,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遥游哈。

【课文分析】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生: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到“之二虫又何知”,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从“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辩也”,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那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释翻译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写了哪两种动物?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特征呢?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写了鲲和鹏,鲲和鹏都很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对,写了鲲和鹏。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蓝色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在穿梭遨游,这条大鱼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突然间,它忽的腾空而上,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变成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朵一样。哇塞,这是不是很够神奇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这只大鸟还要乘着大风遨游到几万里外的南海。﹙教师描述时可加点生动的表情和手势语﹚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鲲鹏呢?这里勾画了怎样的境界?

生:没有,鲲鹏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想象出来的,勾画了一种雄奇壮丽,开阔宏伟的境界。

师:所以,这一段就描述了鲲鹏形象。同时说明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大鹏展翅翱翔,是不是就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第三段。『解释翻译第二第三段』回到刚才的问题,大鹏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大鹏飞往南方需要凭借大风。

师:对,大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为了说明大鹏翱翔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个观点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或者说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比喻。写积水负舟就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另外还用“野马”“尘埃”作对比。

师:对,说明这两段的内容就是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比对,表明外物皆有所待。为了证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鹏志向远大,想要飞往几万里外的南海就要凭借飓风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么,如果我什么志向都没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飞那么远,比如像蜩与学鸠,这是不是就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呢?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解释翻译第四段』这一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这一段同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行路备粮的比喻来反驳蜩与学鸠。不管是大鹏还是尘埃,抑或是蜩与学鸠,他们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可是,虽然都不自 ……此处隐藏41260个字……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每次面对它的时候,我们总是痴迷于它那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意出尘外的独特构思和跌宕跳跃的诗性语言。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除课堂学习外,大家还可课后细细品味,逐步消化。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七、板书设计

三“笑”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

三问

“汪洋自恣以适己”的体现?

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思想教育意义?

八、学科组长点评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的教学设计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尹如丽)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名著经典中徜徉熏染,这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但经典往往内涵丰厚,这种博大精深往往使初学者无所适从。要使学生面对经典不混沌,首先教者要做到不混沌。该课例从朗读入手求感悟,从“三笑”入手明结构,从合作入手辨主旨。这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十、教学反思

《逍遥游》教学反思

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陈国良

《逍遥游》一文难教和难学。在给这篇课本确定难点时,人们常常笼统地说难点是主旨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者的解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可一旦全由教者解读,学生只有听讲的份儿,什么主体性、对话性、参与性等等都谈不上了。我认为,课文最令人难以捉摸之处,是内容以及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内容很杂,学生的眼睛难以看出头绪来;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学生更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全文认识的混沌。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尝试在“笑”字上大做文章:全文三节正好有三“笑”,就从这里入手。因为三“笑”不仅把全文的内容简化为三个主要故事,即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也把全文涉及的“有所待”的事物或人物全贯串了起来。而且通过它文章的主旨也容易理解。三“笑”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十一、精彩片段

纲举目张

——《兰亭集序》的精彩片段

师:笑作为人们日常表情之一,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想笑就笑,要笑得漂亮。(生笑)有各式的笑,比如??

生(齐答):微笑,大笑??

师:当然,最难的笑是皮笑肉不笑。(生笑)

师:在天才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中,也有三笑在吸引我们,我们不妨来找一找,读一读。

(生找出三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鼹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师:在《三笑》电影中,“三笑”都是秋香笑唐伯虎(学生大笑),《逍遥游》里的这三“笑”,是谁笑谁呢?

生: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读毕)

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生:因为鲲鹏高飞,要靠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

师: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生: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

(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师: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读完)

师: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生: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师: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生:同样是反对、反驳。

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生: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

(齐读第二节,感悟内容: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

师:最后看第三板块,一起朗读第三节。

(读完)

师: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生: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师: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生: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师: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生:也都作了否定。

师: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师: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

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师: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生: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逍遥游》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